{{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分類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二十世紀初,香港曾有一位傳奇人物,他不單是博物學家,更是首批將自身命運與香港作為第二家鄉的福祉連結起來的外國人。從港大生物系,到香港淪陷被關進集中營,至戰後擔任拓展署署長,最後在1948年請辭回國,一路將其生物學知識運用到大眾福祉上。他是香樂思(Geoffrey A. C. Herklots)。
1930年,香樂思和當時剛卸任的皇仁書院校長 祈祿(Alfred Herbert Crook ),共同創辦及主編了一本以香港及華南為對象的科普季刊《香港博物學家》(The Hong Kong Naturalist),仔細地講述本地的自然生物、方物的民俗用途、審美價值,配以精細的仔繪插畫及黑白照片,分享探勝經歷,是不可多得的香港大自然珍貴歷史材料。在當時物質條件和印刷技術的限制下,每期季刊只能用上一兩張彩色圖像,亦成就了季刊珍貴之處。
作品原載於《就係香港》2019春季號
印刷|數碼印刷
商品序號|P003
/ 一組4張,手工製作
/ 以軟墊信封寄送,香港免郵費
顧客服務 / 香港以外地區收費及詳情 / 退換貨政策 / 條款與細則 / 私隱聲明
如有任何疑問, 我們很樂意為你提供協助。
查詢: +852 9858 3313 電郵: info@beingmedia.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