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分類
網店訂閱專屬待遇
✨隨書附送「消失的香港霓虹」海報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本期簡介:
無論在哪裡,依然珍重香港。
2022年,《Being Hong Kong就係香港》首次送上重新編訂的復刻珍藏版—《珍重香港 The Heritage Special》。
今年聖誕前夕,早已售罄的《珍重香港 》將作限量再版,並隨書附送「消失的香港霓虹」海報一張(603mm X 475mm)。
408頁內容,7個來自已絕版的2018創刊號至2020冬季號之間的專題故事,
圍繞香港城市、自然、文化及宗教等珍貴遺產。
REvisit REthink REcreate,演述過去現在未來的香港故事。
REedit REdesign REprint,由季刊化作歷久彌新的書籍。
曾經如此一路走過來,
未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過去。
#REvisit REthink REcreate// 大會堂
2022年5月大會堂成為「香港最年輕的法定古蹟」,在1962年落成時,這幢優雅的現代建築標誌著香港當時蛻變為現代國際城市的重要階段。來自2018年夏季創刊號的大會堂專題,逾100頁的故事,不但回溯大會堂在60年前出現的背景、過程以及運作模式,同時邀來政府/文化/保育/創意各界人士roundtable,再思大會堂的建築保育、空間活用、又怎樣推動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發展; 另有九位本地平面設計師通過logo和字體設計,思考如何rebranding大會堂; 以及多位創作人、創意單位及專業人士就建築/公共空間/圖書館的再造提出建議,讓大會堂更適切於當下及未來的需要,重新連結香港人的生活。
#REvisit// 想。遊。香港 TravellingHK
自十九世紀中起百餘年間,香港一直是亞洲甚至世界上熱門旅遊城市之一,旅遊業亦是香港四大產業及重點經濟支柱。原刊於2019夏季號的「想。遊。香港」專題,通過不同年代的明信片、旅遊海報、指南、地圖等,帶讀者由insider( 居民)化身outsider(遊客),穿梭古今,重遊香港,用另一個角度審視香港對遊客的吸引力,也嘗試梳理出這個地方錯綜複雜的歷史變化,以及混雜的文化背景,並反照她的內在精神價值。
#REminiscence// Tanka & Hakka 消失的魅影
水上疍家和鄉郊客家兩大族群曾經構成了早年香港的主要人口,影響著本地人衣食住行生活文化,然而這兩種文化卻在過去數十年都市急遽發展過程中,一路褪色甚至消失。來自2019夏季號的專題,由傳統社區到飲食味道再講到山歌及圍村建築,追尋僅存的回憶和片段殘影。隨著去年珍寶海鮮舫「被沉沒」,而曾是本地最重要漁港的大澳,及保留了數百年客家農村文化的茘枝窩,前者面對社區老化及過度遊客化的考驗,後者則經歷著復興農業及村落文化的實驗,它們能否幫助疍家和客家文化遺產承傳到未來?
#REvisit// 郊遊,青山公路
在交通道路主導城鄉發展的香港,道路本身也是重要景點。來自2019夏季號的專題,把這條全長25公里、全港最長、由九龍貫穿新界西北地區的百年公路重新帶入視野。除了回顧六七十年代人們如何沿青山公路郊遊新界,也展示沿路包括荃灣、深井、汀九、青山、屯門、元朗各個社區數十年來的變化。在傳統鄉郊已變得面目模糊的今天,青山公路儼如是另一種遺產,見證了百年來香港城鄉的關係及變化。
#REdiscover// 水塘,A Time to Heal
大潭水塘、船灣淡水湖和城門水塘,三個水塘在不同年代落成,在構建當時都屬劃時代的工程,見證了從前香港那種直接務實地去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來自2019年秋季號的專題,轉載了1893年的旅遊指南,重溫昔日由中區步遊往大潭水塘的旅程;還有旅港法籍攝影師Roman Jacquet- Lagreze花十小時步行36公里,登上高山拍下船灣淡水湖的水色幻變,以及攝影師又一山人多年來用鏡頭記錄他心目中的「香港桃花源」——城門水塘。無論從建築工程、社會資源,以至身心靈的層面,水塘一直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
#REdiscover// 茶花,和一個時代的故事
香港面積雖小,大自然中卻育有多元物種,原生的亦有不少。十九世紀英國人開始前往世界各地尋找不同物種,並由中國移植第一株茶花到西方;來到殖民香港的階段,又建立本地第一個花園(即後來的動植物公園)和植物標本室,記錄本地繁盛的花樹,當中包括了多種本地原生的茶花。2019年春天,我們由一朵茶花開始說起,重新發現香港原生植物的故事,同時將香港早期最重要的博物學家:香樂思(Geoffrey A. C. Herklots,1902-86)對香港的貢獻重現眼前。香樂思多部著作不但詳細記錄了本地花鳥魚蟲等動植物,更有份發起建立本港漁護署、蔬菜統營處和嘉道理農場等。
#Retreat// 時空歷程,靜修之旅
百餘年來,西方傳教士在醫療、教育、出版等方面都為香港帶來深遠的影響,而他們在香港興建的教堂和修院,也為宗教及文化多元的香港,帶來另一種精神境界。基督教和天主教傳教士先後在二十世紀初及戰後五十年代,分別選址沙田道風山和大嶼山僻靜的海邊,潛心靜修。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和大嶼山神樂院坐落在不同社區之中,古舊的建築將宗教尋道的精神化為具體,無形中也為香港歷史和文化補上最遺世的一筆。
網店訂閱專屬待遇
✨隨書附送「消失的香港霓虹」海報
顧客服務 / 香港以外地區收費及詳情 / 退換貨政策 / 條款與細則 / 私隱聲明
如有任何疑問, 我們很樂意為你提供協助。
查詢: +852 9858 3313 電郵: info@beingmedia.hk